近日,浦东医疗器械企业迎来一系列新动态:微创®冠脉支架全球出货与植入量双双破“1000万套”里程碑;西门子医疗“携手”史赛克公司,宣布将合作开发一款用于神经血管介入手术的新型机器人系统;仁济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为移植肾进行肿瘤部分切除的手术……随着医疗科技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在浦东按下发展“加速键”,助力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以造福更多的全球患者。 微创冠脉支架全球出货与植入量均破千万,手术机器人落地全球顶级医院 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微创冠脉”)宣布,截至2025年9月底,其全系列冠脉支架系统累计全球出货与植入量已双双突破“1000万套”里程碑,其中海外的累计销售量约占20%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微创冠脉总裁岳斌博士表示:“1000万套支架将是新的起点,公司不仅会持续推动心脏支架的迭代创新,还会在包括无源器械、有源设备、影像检测产品等全系列产品线上冲击更多‘千万’量级的目标;同时,在智能化手术以及远程医疗和居家医疗方面有所作为,争取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冠脉领域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能力的领导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海方面,微创冠脉的足迹遍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医院。近几年,微创在欧洲、亚洲、南美、北美等多个战略及新兴市场均有关键突破并展示出不俗的业绩表现:2021-2024的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35%。随着海外业务的不断深入,其在冠脉支架销量中的贡献也在逐年提高,已由2021年的15%增长至2024年接近30%,仅2025年一年预期出货量近40万套。 而就在前不久,同属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的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传来好消息:该公司旗下图迈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与图迈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陆续在世界顶级医学中心克利夫兰诊所阿布扎比分院实现商业化装机,国产手术机器人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再获重大突破。这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首次落地全球顶尖医疗机构,标志着微创机器人集团在全球高端市场的商业化拓展迈入新阶段。 克利夫兰诊所在全球医疗领域具有顶尖地位和广泛影响力,在机器人辅助手术应用与推广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克利夫兰阿布扎比诊所是其海外旗舰分院,是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医疗中心。医院临床团队高度评价图迈机器人操作精准、性能稳定,临床成熟度和学术支持体系均可媲美国际顶尖品牌。 据了解,国产手术机器人全球商业化再迎历史性突破,Toumai®/图迈®全球商业化订单量破100台大关,已装机近80台,稳居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份额第一,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至此,微创®机器人集团旗下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综合订单量已累计突破170台。 西门子“携手”史赛克,共同开发新型手术机器人系统 西门子医疗与史赛克在神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一种新型机器人系统,能够执行包括脑卒中和脑动脉瘤治疗在内的各类择期与急性神经血管手术。 当前,众多神经介入手术要求医生同时操作多个系统和工具,不仅增加手术的复杂性,且降低效率。而通过将机器人、医学影像及治疗设备整合进统一的生态系统,可以提升医生手术能力、增强手术精准度,并加速治疗进程。 记者了解到,此次合作整合了西门子医疗在机器人及影像引导治疗方面的专业优势,与史赛克在神经血管介入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合作内容涵盖机器人系统设计、通路类设备与植入物整合、机器人导航成像及手术流程优化等诸多方面。这一合作将有助于改善复杂出血性病例和时间紧迫的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患者预后效果。合作初期,双方将重点共同开发这一集成生态系统,并与顶尖医生合作,验证其临床价值。 西门子医疗临床治疗系统全球负责人Carsten Bertram表示,“我们非常高兴与神经血管介入领域的领先者史赛克达成合作。凭借双方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共同构建一个融合影像引导、机器人及介入耗材设备的全新生态系统。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将助力全球医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及时的诊疗服务。” 机器人辅助,全国首例移植肾肾肿瘤“排雷术”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科成功完成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移植肾肾肿瘤部分切除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为患者保住了珍贵的移植肾。 手术中,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的高清摄像头,术区被放大10倍以上;而灵活旋转的机械臂,在狭小空间内精准分离、完整切除肿瘤。团队仅用15分钟就有效控制出血,最大程度保留了正常肾组织,同时确保移植肾血供不受影响。术后患者恢复顺利,肾功能未受影响。 据介绍,发生于移植肾的肾肿瘤病例鲜见报道。此次成功开展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移植肾肾肿瘤部分切除术,标志着肾脏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也为移植肾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文字:杨珍莹 张琪 编辑:李志豪 施丰奕 来源: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
在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今正药业集团始终坚持
9月23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第二届生物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