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我们迎来今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味着气候逐渐从炎热向凉爽过渡。 在节气转变中,我国传统中医养生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方法,帮助我们适应季节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王娟指出,处暑时节,虽然在传统意义上意味着入秋,但岭南地区大多仍能感受夏热的余威,此时余热易伤阴,令肺气受损、燥邪渐现,养生调理当以“润燥、养阴、保肺、防病”为重点。 饮食:“养肺润燥”是关键 初秋温燥,空气中湿度下降,人们会开始感到皮肤干燥、鼻腔干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 “这个时候,要多吃一些多汁的蔬菜与水果,如黄瓜、冬瓜、百合、萝卜、秋梨、苹果、莲藕、甘蔗、罗汉果等。”王娟介绍,处暑的最佳时令水果是梨,古人称梨为“百果之宗”,具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润肠等功效;牛奶、豆浆、鸭汤、蜂蜜、米粥、面汤、果汁等亦是时令之品。 食疗方中,百合银耳粥、百合莲子冰糖粥、秋梨膏等,亦可随个人所好而选用。 此外,处暑之后,昼夜温度变化十分明显,人体的肠胃受到忽冷忽热的刺激,因此王娟提醒,有慢性肠胃疾病的患者在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反酸、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在饮食方面还应多吃一些养护脾胃的食物。 穿衣:“循序渐进”乃正道 广东地区大多到10月份才能真正入秋,目前暑热仍未退尽,白天仍然常常高温炎热,早晚温差进一步增大。王娟特别提醒市民,添衣宜循序渐进,才有利于锻炼机体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能力,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 “当然,‘春捂秋冻’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王娟介绍,青壮年或平时健康少病的人群可以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而老人、小孩及体弱多病的人群则不适宜,尤其是素有慢性胃肠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患者,遇寒容易发病或加重病情,应当时常注意御寒保暖,切忌盲目“秋冻”。 起居:规律作息 调节心情 处暑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开始逐渐放缓,调整阴阳平衡、收敛神气,也是养生重点。 王娟建议,要适应季节的变化,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早睡早起收阳气,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秋季容易让人产生悲凉、忧郁的情绪,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调节心情,保持心情的舒畅平和,平时可以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中医穴位养生,可以尝试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每个穴位灸约15分钟,每天一次;按揉迎香穴,可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 特别提醒:“贴秋膘”≠胡吃海喝 入秋之后,胃口好转,食欲渐旺,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王娟提醒,有些人群把“贴秋膘”当成了胡吃海喝,过量进食烧烤炸串等高油脂高蛋白食物,导致胃肠道负担增加,还可能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另外,有些中老年人讲究进补,过多食用温热食物或药物,如鹿茸、肉桂、羊肉等,“这些都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因此,王娟提醒,“贴秋膘”一定要适度,以清补为主,荤素搭配,均衡营养。 文/顺德融媒记者吴小镛 图/来源于网络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北京时间10月8日3时00分将迎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戴虹红通讯员吴煜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