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如何?下一步该如何继续完善优化?又要有哪些“软性”的配套?这些都需要由社区各方进行评价和探讨。10月16日,洋泾街道举行了一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研讨会,邀请普通的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唱主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与高校学者、社区规划师现场回应大家的期盼,共同绘制美丽洋泾的蓝图。 精准体现群众需求 2022年6月,洋泾街道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规划,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5大愿景出发,提出10个专项行动。街道先后开展10场座谈、12次意见征询,发放问卷5600余份;同时运用数据分析、电子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精准评价社区实际服务状态,锁定“美丽家园”提升、城中村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需求热点。 洋泾具体推出59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项目,目前已完成34个,6个项目正在施工,还有十余个项目即将开工。其中不少项目大刀阔斧、引人瞩目。例如,栖山菜场升级改造、大陆家宅城中村拔点、养老院和日间照料场所建设、“泾邻荟”邻里中心等项目,从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这一角度出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还有些项目则积微至著,让居民在出门买菜路上可以有地方停一停、坐一坐,可乘坐新加装的电梯上下楼,下楼就能到社区食堂用餐……一件件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关键小事”,成为反映群众呼声的最佳体现,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街区变得宜居宜行 巨野路、沈家弄路的蝶变,可以说是洋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过程与成果的生动体现。这一项目不仅获得广大居民群众的点赞,也荣获新区“缤纷社区 多彩浦东”2023-2024年度缤纷社区优秀项目一等奖,被上级部门与专家学者所认可。 巨野路、沈家弄路是洋泾社区功能较为集中的街区,周边分布居住小区、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商户等。该街区主要存在人行道狭窄、路面破损、共享单车无序停放等问题,影响居民出行;同时,街区立面陈旧、色彩灰暗、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不少群众反映的痛点。 改造设计伊始,街道携手规划、设计单位,邀请活动在周边的退休老人、在职青年、在校学生等全年龄段人群参与,举行“我的理想社区”居民沙龙活动,以“设计自助餐”的形式让社区群众参与到方案设计中。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共同为街区改造进言献策,共收集144件提案和20件设计作品。相关职能部门会同设计单位,与提案提出者深入研讨,细化落地方案,将调研与提案成果转化为美丽街区建设的蓝图。 “巨野路人行道宽度不足3米,如果路边停放共享单车等非机动车,行人行走空间就非常局促,建议调整优化人行道设计方案,保障居民行走与停车需求。”这一提案获得大量居民的支持,也成为街区改造的一项重点。设计团队从整体布局入手,优化原本的绿化分隔带,增设绿道,将人行道宽度延伸至5米左右,让非机动车可以方便地停在划定的停车区域内;同时,丝毫不影响居民行走。人行道还整体翻新,铺设道板砖,不仅美观大方,也更利于居民便捷通行。 此外,街区还增设以樱花和药文化为主题的口袋公园;追溯当地人文背景,营造体现沈家弄路古往今昔和中医药文化的文化墙、文化装置;设计巨野路的卡通形象“小野”,并使其出现在巨野路的街头巷尾……用一系列做法增加街区的文化属性与休闲性。 营造乡愁与归属感 “1996年我搬到洋泾生活,2011年开始在洋泾工作,洋泾是我长大成人的地方,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启动后,我也见证这里发生的变化,这些建设成果令我非常满意。”研讨会上,区人大代表、洋泾街道巨东居委会主任金颖婷提出了自己新的期望:更加关注“一老一小”,积极尝试塑造“熟人社会”,发动居民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公共空间、设施设备的维护,通过志愿服务认领的方式,让更多居民参与到家园的营造中。 区政协委员侯明威则提出要完善各类标识与指示牌。“我们建设如此多的公共空间与便民场所,需要用更加鲜明、醒目的方式让居民知晓,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他还建议,下一步洋泾街道可以挖掘一批公共空间,建设“社区书房”“社区自习室”,方便需要一个安静空间读书、学习的居民。 与会专家也对洋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予以肯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评价道:“洋泾‘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营造出场所感、依恋感与乡愁感,在设计规划等方面取得优秀的成果,项目推进速度也令人满意,希望街道与设计团队可以在一些公共场所的开放感、服务感上进一步下功夫,尝试在公共空间讲述人的故事,通过把人和空间绑定,提供归属感与自豪感,让居民更加愿意参与到社区营造与治理中。” 文字:赵天予 供图:洋泾街道 编辑:顾佳伟 来源: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
9月是深圳科普月。近日,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特别策划“
9月20日,是第36个全国爱牙日,京东超市联合京东公益、京